美國同學:How are you?
我:Do you know about......?
美國同學:Hey, I said"How are you?!"(口氣極差)
我:Errr......Good. (尷尬)
這段對話,是我剛到美國時,真實經歷過的狀況......。
「美國朋友很難交?!」「離鄉背井來到美國,孤單寂寞覺得冷時,總想找同個國家或文化相近國家的朋友取暖!」「美國人好像還是多多少少有排外情節,很難真的打入他們的生活圈啦!」「動輒得咎,有時候真不曉得怎麼跟美國人相處」......
這樣的心情,大概是很多留學生的心靈寫照——初來乍到時,我也遭受了不少「文化衝擊」和挫折。但想想,當初既然決定大老遠來到美國求學,在課業以外,我想大多數人和我一樣,都是抱持著想精進語言、交到當地朋友和多接觸美式文化的想法,才來到這裡的。對嗎?
因此,希望能在此分享一下,我自己在美國交換時、和就讀研究所時期的交友經驗,以及從許多「人際挫折」中體會出來,在這裡值得注意的「眉眉角角」,供大家參考:
要「適應」而非「同化」:尊重彼此的不同
來到美國,如果你大多數時間都和自己國家的人相處,通常英語能力普遍會進步得較慢,也比較難有融入的感覺(但有人倒是台語變得嚇嚇叫)。此外,既然來了,不花點時間多認識這邊的文化,豈不是挺浪費這寶貴機會的嗎?
然而,在接觸美國文化時,面對各種文化衝擊,該做的未必是「全盤接受」,而是找到自己文化及對方文化中間的平衡點。否則恐怕只是自己「委屈在心裡」,未必有益於在美國生活的適應。以下,就先從幾個生活中的小細節說起,談談怎麼試著在兩者間取得平衡:
1. 美國人在屋內,大都沒有脫鞋的習慣。
因應:所以當他們進了「我的」宿舍時,我會先委婉地讓他們知道若要進來,可能得先脫鞋,因為這是「我們的文化」,美國同學們也都能尊重。
2. 美國餐廳和小販的飲料和水,絕大多數都是冰的。
因應:雖然喝「冰的」很暢快,但對我個人的健康習慣來說,實在傷身。如果你也是如此,要記得先禮貌詢問一下餐廳是否能提供"room-temperature water"或"warm water”。)
3. 當美國人說:"Come visit my house next time.""Let's hang out next time.”
因應:話雖如此,並不代表他們就「真的」會邀請你去他們家,或是再「揪」你——也千萬別把這些話太放在心上,免得不如預期時反而「傷感情」。
就我觀察,這其實只是他們表達禮貌和友善的一種方式。即便有明確的時間和地點,也真心建議你在事前幾天,請務必再次向他們確認,有時變數頗大。
4. 需要幫忙時,請直接提出——也不要太「雞婆」。
因應:在美國需要幫忙時,要學會「主動向外尋求協助」——有問還有機會,沒問別人會認為你自己就能處理好。
這倒不是因為美國人比較「冷漠」,而是他們相對更尊重每個人的「自主性」——例如有次我在超市看到有人似乎需要幫忙,就「熱心地」主動過去提供協助。但事後美國朋友說,通常在美國若別人沒主動開口,他們就會認為那個人不需要幫忙。在某些時候,甚至你的「過度熱心」、會被認為是不尊重對方。
5. 收起你的拐彎抹角,要就是要。
因應:美國教授提到,在拜訪美國人的家時,常會聽到"Would you like to drink anything?"或"Would you like some water?"這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,常會覺得都到人家家裡打擾了,至少要先說個「不用」比較有禮貌。
但在美國,當你拒絕一次,對方頂多會再問你"Are you sure?"這就是你「最後的機會」了——如果你在這之後「反悔」,又再向對方要水或其他飲品,則等於是變相告訴主人,你認為他招待不周。這其實是件挺不禮貌的行為。
總之,到美國,請盡量收起「拐彎抹角」這一招!
「你的文化;我的文化」
"Tell me about Taiwan!"大概是美國人剛認識我時,最常問的一句話了。
他們常會好奇我的語言、文化等等,而文化上的介紹與異同比較,也確實是很好的「破冰」話題。
在此舉幾個例子,可供大家作為在美國認識新朋友的「談資」參考:不少朋友和我談到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相同相異處(可先準備好簡要的英文版本,適度表達自己的觀點)、台灣的天氣最冷和最熱各是幾度(可先查好華式大概是幾度)、台灣是個什麼樣的國家、台灣知名的交通工具(如機車)速度(可先查好 km 和 mph 換算)......等等。
在台時已考取華語教師證的我,不時也能將其知識派上用場:不少美國朋友問我「繁體、簡體中文」的異同,及「拼音」和「注音符號」的差別;也有的請我教他們如何用中文唸他們的名字。(相關專有名詞的英文說法,通常在台灣不常使用,可以先稍微查一下,免得溝通時說不清楚)
當文化交流能這樣一來一往,過程中他們就對我有了更多了解,而我也能更深入當地文化及語言、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。當然啦!如果你擅長做台式料理,美國朋友的胃,肯定很快就被收服的。
如何適當地「婉拒」對方
另外,雖然前面提過,美國文化中通常「要就是要」、也很尊重彼此的個體性。但如果有心要交朋友,卻因為種種原因,無法回應對方的主動邀約,此時「拒絕的藝術」,也同樣重要!
或許是語言和文化上的不同,我曾聽過美國朋友分享,邀約國際學生的經驗,常使她感到很受挫,以下是她最常收到的四種回應:
1. 完全沒回覆
2. No, I can't. Thank you.
3. I'll let you know later.(接著就沒下文了)
4. 同個活動得邀約三次左右,才會說 yes。
我們對美國人的「刻板印象」,就是他們講話「都很直接」,所以有些人在回應邀請上,會想「那我也直接點好了」;也有人則可能因為過於小心,所以反而不知如何回應便「擺著」。
但這樣其實很可惜——因為無心的誤會,反而可能造成被美國同學認為「他看來是不想交我這朋友」而逐漸疏遠。
很多時候,國際學生們(包括我在內)可能真的有些日常瑣事要忙,但礙於語言限制以及文化上的不同,而不知該如何「婉拒」,才會演變成上述第一、三及第四種回答;而第二種回答,大概則是因為前述對美國文化「一知半解」所致。但其實若不能參加、答應對方的邀約,卻還是想要交這個朋友、維持下次受邀的機會,儘早回覆,和有禮的「婉拒」便十分重要。
觀察了美國朋友的婉拒型答覆後,提供幾個實用的範例給大家參考:
1. "I'd love to except I will be out of town.”
2. "I wish I could but I have many chores to do."
3. "I am not sure yet, but I’ll certainly let you know."
4. "Thanks for inviting me. I hope I could go. Let's hang out next time."
簡單來說,即使不能(想)參加,通常美國人還是會先客氣地表達謝意或歉意——相較前面的第二種回答"No, I can't."等,其實語氣上和緩不少,也會令人感到你還是重視與他的關係。
不過當然,還是別「婉拒」太多次唷!不管是哪裡的朋友,不管多客氣,在被對方拒絕太多次後,便自然會停止邀約,或覺得對方也許沒有想交朋友的意思。
Be Proactive──主動認識 &「禮尚往來」
在徵選學校熱舞社的那一天,當我剛走進體育館時,就能感覺到「大小圈子」早已形成,我只好先默默地坐在一旁,觀察每個「圈圈」。
我發現,美國人通常會主動走向某圈圈介紹自己,然後詢問可否加入;但對於台灣人而言,明明不認識別人,卻硬去主動介紹自己,是一件滿「裝熟」的行為——因此較容易裹足不前,也容易「落單」(除非是有很多同樣來自台灣的同學)。
當時,我當然也怕「被拒絕」,但還是決定化被動為主動,先和也在一旁靜靜坐著的印度女孩搭話。聊得差不多時,揪她一同加入某圈圈,然後我就以這句話「開場」:"Hi, I'm Mia. Would you mind if we join you guys? "隨後介紹了一下我們自己。結果,也就順利地「融入」了。
另外,美國人大都較獨立,儘管在課堂上互動不錯,除非真的成為朋友,否則下了課後仍多是各走各地離開教室——我們社團練習結束時,大家也是這樣。
但有一次,我「主動出擊」,快步跟上一位練舞夥伴,並主動提議:"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together?"
令我驚喜的是,這位美國女孩雖然一開始是騎腳踏車來社團,最後竟牽著腳踏車,陪著步行來的我一起走回學生餐廳——吃飯過程中,得知原來她正在學中文,於是我們開始有了更深的認識。
後來想想,若當時沒有用這樣 proactive 的態度,主動去介紹自己或揪人吃飯,或許現在在這社團裡,我仍舊是默默的一個人......。
此外,去美國前,我特地跑去國家文創禮品館,買了些較能代表台灣的小禮品及明信片,在這不時就拿出來「做公關」——當美國朋友生日或聖誕節時,就能送他們這些明信片和小禮物、順便行銷一下台灣。
小提醒:最好先對禮物本身做好功課,再送給朋友——美國人對禮物上頭的每一個中文字、符號及圖案都會很好奇唷!另外,禮物最好能包裝一下,即使是很小的禮物,美國人仍大都會將禮物放進一個小袋子,加上些粗紙緞覆蓋在禮物上,當場打開時也會增加樂趣。
最後,鼓勵在美國唸書或工作的你,千萬別再「坐等友情」,或只是一昧抱怨美國人有多「難相處」、有多「排外」,既然來到異國,在保持開放心胸、尊重彼此不同的前提下,多交些志同道合的朋友,絕對有助於適應當地。而且請相信我,絕大多數的美國人,也很想交一個來自台灣的朋友的。
在這交友的第一步:請先從心態上改變,勇敢走出你的舒適圈,並且先做些功課,別再讓文化上的不了解或誤會,成為友誼間的隔閡了!
執行編輯:鄧紹妤
核稿編輯:張翔一
Photo Credit:Mia 提供

最新評論